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入夜的云峰燈火不僅為旅人而留,也是村民回家的路標。”—— 朱培棟
新昌下巖貝村位于海拔三百余米的浙東山脊之上,早年在浙江省土地綜合整治+鄉村旅游模式下,通過激活土地、農房等閑置資源,重點打造“茶鄉體驗游”和“鄉村慢生活體驗區”,逐步發展為新昌縣全域旅游示范村。
近年隨著戶外目的地的流行,下巖貝村因其海拔高、氣候條件適宜,常年可得壯闊云海景致而再度名聲鵲起,吸引了眾多露營徒步等戶外活動愛好者。隨著鄉村旅游需求的擴張升級,當地政府計劃全面提升鄉村景區配套設施,發展多元業態,以此帶動鄉村發展、村民增收,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由line+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筑師朱培棟帶領的建筑、室內、景觀一體化設計團隊,在介入下巖貝景區提升工程時,面對鄉村建設用地指標緊缺的難題,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對鄉村基礎設施的差異化設計,以不占用指標的方式在生態修復和美學植入上煥新鄉村環境(上天入地:下巖貝景區“穿云編木隧”和“騰云氣象環”);二是對低效存量土地的再利用,補充游客村民活動中心、露營觀景平臺等功能,為當地引入新業態和人流量。
“云峰十二重”是第二種策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此次鄉村景區提升的重要錨點。其所在的場地曾是村口的茶葉加工廠,與周邊的民居尺度相比體量巨大、尺度失衡;另一方面,茶廠背后的懸崖即為下巖貝觀賞云海和十九峰景觀的最佳點位之一,而公眾前往此處的路線因被茶廠阻擋而必須繞路通行。
隨著下巖貝鄉村產業的不斷迭代發展,茶廠搬遷后的存量土地指標成為了此次公共空間提升建設的用地。
△ 原茶廠
鄉村傳統自發性設立的公共空間,如禮堂、食堂、祠堂等,往往利用率低;而一般零售空間,如小超市等,公共性普遍較弱。考慮到場地處于村口,同時具備為游客和村民所用的可能性,因而在開放式的命題下,我們通過前置的運營介入,嘗試探索一種以公共活動為內核,非標商業為載體,立體路徑串聯的開放空間系統,同時覆蓋村民活動及鄉村旅游的多元化場景,形成當地的鄉村生活新坐標。
01 尺度的回歸與場景的置換
項目場地位于村入口停車場附近,連接崖畔游步道,毗鄰村民居所。原用地范圍內建有一座體量巨大的白色方盒體廠房和一上一下錯落的懸崖觀景平臺。在對原有地形和游客、村民流線進行梳理后,建筑設計上采取了兩種策略。
一是重塑尺度,將54.5*48.6*8.33(h)米的封閉巨構盒式廠房消解為更親人的小尺度,融入鄉村肌理;將原本封閉的界限轉為完全開放的界面,形成停車場-“云峰十二重”-觀景平臺-游步道的完整流線,還景與民。
△ 場地生成
二是因坡筑屋,從原茶廠的二層頂標高開始,形成若干觀景平臺,并依次跌落,延伸至原有懸崖觀景臺,形成一系列層疊的片狀開放平臺,直面云海及十九峰,并將民宿、餐廳、咖啡、零售、游客及村民服務等多樣化的配套功能置于其中。
“云峰十二重”建筑單元的原型從戶外露營帳篷獲得啟發,設計上以簡潔的幾何切削式為其塑形。群組的雕塑感體量仿佛一組十二座高低不同的“飛來”冰峰,也與遠處的“十九峰”遙相呼應。
十二座“云峰”采用單元化鋼結構模塊,用以包容迥異的功能空間。不同尺度的平臺猶如繚繞山間的層云插接串聯群峰,形成多種標高的開放觀景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地為后續商業運營創造具有遮蔽的彈性空間。由輕鋼結構構成的浮空棧道連接垂直交通,輕盈地蜿蜒迤邐于平臺和群峰之間,形成了自由流動、立體復合的開放漫游系統。
臨近懸崖處的一上一下的觀景平臺是遙望十九峰和云海日出的最佳地,曾是背包客最愛的露營地。設計保留了雙平臺作為公共觀景平臺,并設置了面向游客開放的穿越流線,經由上平臺底部后,即可直接到達懸崖大觀景平臺和崖畔游步道。
△ 老觀景臺露營地 @封
02 單元化平面和多元化場景
“云峰十二重”的平面布局以散點聚落的方式,強調通過性,建筑與環境、室內與室外互相滲透。首層十二個單元分組團不等距地圍合排布,單體的開口朝向中心,對外形成統一完整的純粹界面,對內則面向中心院落形成豐富的展示面和開口,由空間的具體內容賦予一系列相似的單體以獨特性。
覆蓋院落的片板重疊交織,構成了類似于屋頂的空間限定;其中開洞則形成了類似于天井的形式,為地面的院落和二層的中庭導入充足的光照和通風;由此形成了不同層次的灰空間,為商業外擺、村民集會、游客集散、鄉村市集和會展活動等不同的運營場景,均提供了靈活可變的空間。
局部的二層平面由棧道串聯,既是通道,也是多方向的觀景平臺,由此形成了自由而立體的社交空間。棧道提供了與首層截然不同的行走體驗——在錯落有致的白色單體間穿梭,在片板的屋頂下徜徉,如漫步云端。
云峰單體目前已承接了包括游客服務中心、鄉村文化驛站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落日咖啡館、創意茶飲空間、地方特色餐飲、精品民宿空間等差異化非標商業業態。“同一屋檐下”,天然地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鄰里社交作為空間紐帶,將單元商業空間集聚為更具活力和人氣的熱鬧集市。
03 差異化形式與工業化建造
建筑的結構選材出于其不規則形體、環境抗性、施工便捷等多方面的考慮。云峰的非標形體采用鋼結構主體覆半透明性材料PTFE,以雕塑感的形式,在自然光下呈現出柔和的半磨砂質地。而膜下均勻排布LED燈帶,透過PTFE膜在光線作用下產生半透明的朦朧效果,使建筑成為自發光體,為入夜后的各種活動提供自然均勻的光環境,也使整個建筑在夜間成為過往冷清鄉村中的一個活力地標。
△ 墻身剖面
大屋頂下表面則采用原木色碳化防腐松木板,為近人尺度增添溫暖質樸的視覺質感。大屋頂上部則以金屬屋面作為基層,并根據是否上人的需求,分別設置了以礫石作為保護層的上人屋面和采用單元式泡沫種植模塊的非上人植草屋面,既減小了屋面構造厚度和荷載,同時也營造出云上草甸的觀賞效果。
鋼框架結構的所有主要構件均在工廠預制完成,通過裝配式的構件精度,減少了現場施工的耗時,并削弱對周邊村民和環境的干擾及影響。云峰外表面的膜材在通過多種的耐候性、透光性、防火性試驗后,最終選擇了PTFE膜材,其質地輕便、易于運輸和安裝,而在工廠裁剪成所需形狀后,可以快速在現場安裝固定。
04 嵌入式地景與一體化設計
打開原有茶廠的封閉界面后,設計進一步打通了上觀景平臺所在的小山坡。通過抑揚交錯的空間設計手法營造出具有敘事性的空間序列,重構通往云海十九峰景觀的路徑并向所有的游客和在地村民釋放。
在支撐起觀景平臺的巖石內,設計植入了對外開放的落日咖啡館和露營配套設施,升級了露營體驗和觀云體驗。觀景平臺作為下巖貝必經打卡點,延續了“云峰”的設計語言,其形態猶如從十二重“云峰”間中飄來的一片輕云,棲息在巖石與茶山坡地之上,形成了層云疊出的景象。
△ 落日咖啡館墻身
下觀景臺進一步向外拓展,作為屋面向下跌落新的片狀平臺,并由此生成新的建筑體量。民宿建筑采用了與云峰不同的材料語言,以本地出產的天然毛石和深色燒杉板為主,將建筑體量完全隱匿于山體中。
△ 懸崖民宿剖面
客房均直面懸崖和云海,獲取極佳的景觀視野。片狀的屋面延續了與云峰相同的材料語言,層層跌落的形體關系則依坡就勢,與懸崖邊的自然茶田相呼應。
△ 懸崖民宿北立面圖
室內設計最大化外部風景的觀賞體驗,由場地特征提取出來的“翠綠”與“云霧”提煉轉換為室內空間與材質的語言,由自然山野強調空間享受。謙和低調的用色與軟裝,營造人與自然相處的平和心境——“云行不自知,樹靜謝風遲。行至路窮處,恰是觀景時”。
05 茶“廠”到聚“場”,在地與共生
“云峰十二重”同時在商業性與公共性兩個維度發展,通過將封閉的茶廠轉換為開放的聚場,空間由封閉變開敞,圍合變通透,有序變自由,由此重塑了鄉村公共空間的尺度、可達性、包容性,滿足不同人群的共同使用,不同的感受相互碰撞。
片板狀的觀景平臺和步行棧道則以多層級的社交、漫游及差異化非標商業為紐帶,連接了一系列的建筑單元,既豐富了使用場景,也進一步強化了其公共屬性。
另一方面,“云峰十二重”以極具差異化的形象氣質為鄉村帶來了新的流量。比平面化的圖像展示更重要的是,場所與環境所營造出的空間知覺和身體性記憶——當現代異質感與自然鄉土并置沖突的同時,輕柔溫潤的外表皮又映射融入云海晚霞中,獨特的環境張力轉化為真實的知覺感受與印象,為村民的日常性勞作或游客的非日常旅程,都增添了一段關于此時此地的難忘記憶。
無論是作為環境與活動的背景,還是作為承載新商業內容的容器,“云峰十二重”的設計和營造,都嘗試以全新的方式來構建村民、游客、鄉村、自然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它或許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商業盒子和“造富”容器,然而另一方面,它既是面向旅客的打卡新坐標,也是回應村民的生活新場景,既為旅客提供了來訪和逗留的理由,也為村民們自發地去承接這些流量提供了某種新的機遇。
技術圖紙
△ 云峰十二重一層平面
△ 云峰十二重二層平面
△ 云峰十二重屋頂平面
△ 云峰十二重立面圖
△ 云峰十二重立面圖
△ 云峰十二重剖面圖
△ 落日咖啡館平面
△ 懸崖民宿一層平面
△懸崖民宿二層平面
△ 懸崖民宿西立面圖
△ 懸崖民宿墻身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云峰十二重
設計單位:line+建筑事務所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主持建筑師/項目主創:朱培棟
設計團隊:吳海文、杜夢穎、周洋(建筑);李上陽、饒非兒、金劍波、張文杰(景觀);祝駿、鄧皓、葛震亮、范笑笑、何宇寬、楊莉、張思思、呂斯琪、何之怡(室內)
業主:新昌縣十九峰景區發展有限公司
結構方案:欒櫨構造設計事務所
施工圖深化: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青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位置:浙江,新昌,下巖貝村
建筑面積:2603㎡(云峰十二重1480㎡,觀景臺及咖啡館226㎡,懸崖民宿897㎡)
設計周期:2022.2-2022.9
建設周期:2022.9-2023.5
結構:鋼結構
材料:PTFE膜、防腐木、鋁板、毛石
攝影:存在建筑-建筑攝影、line+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BIM考試 | 關于第二十四期“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 (一級、二級)報名、考試工作的通知
推薦專題